握拍的方式与某种常见方法大体相似,但显著的区别在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更为宽泛,形成了较大的钳形结构。这种握法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利于上臂与前臂的协同发力。因此,当中、远台进行攻球,特别是正手攻球和扣杀球时,能够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力量。然而,由于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扩大,握拍深度也相应增加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腕的灵活性,使得在处理台内球、转球、推挡球以及追身球时稍显吃力。
在这种握法中,拍柄的右侧紧贴于食指的第二、三关节之间,而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关节则稳稳地压住球拍的左右两侧肩部。两指间的距离虽然适中,但相较于前述的握法,这里的距离显得更为紧凑。中指的第一指节左侧则负责托住球拍的背面,无名指和小指则斜叠在中指之下,协助中指保持球拍的平稳。
这种握拍方式受到了部分擅长两面攻的运动员的青睐。其优势在于,当进行反手攻球时,提起前臂后拍头朝上,这一特点使得反手高压打球更为得心应手,打出的球既快速又有力。此外,在进攻中路迫身球时,由于沉手时拍形下垂,动作更为协调。由于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较近,手腕的灵活性得以增强,这使得处理台内球和突击加转球时表现更佳。然而,它也有其局限性,例如在处理正手离身球时,由于拍形下垂,高压击球会显得较为困难。同时,由于手腕灵活,拍形也相对不易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