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,一辆“长”出桨翼的飞行汽车前,人群驻足惊叹;手术机器人灵巧的机械臂旁,医生与工程师探讨着技术细节;冷镜电子显微镜的屏幕前,科研人员凝视着纳米世界的奥秘……
第三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(以下简称“科交会”)如同一场科技盛宴,将“实验室的星辰大海”与“产业的烟火人间”紧密相连。
这场以“科技打头阵、创新赢未来”为主题的大会,不仅展示了4280项科技成果、促成401个千亿级项目对接,更折射出安徽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甚至“领跑”的跃迁逻辑。
现场,科交会以“科技与产业牵手”的生动实践,刻写下安徽破解“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”困局的坚实足迹。
“科技成果不转化,就像藏宝图画得再美,挖不出金子也是废纸一张。”开幕式现场,这句被反复引用的金句,道出科技创新最现实的痛点。
在科创生态产业中,科技成果转化之难,被喻为“戈尔迪之结”——科研与产业“相望难相见”,实验室的“样品”如何成为市场的“爆品”?
安徽给出的答案是:用制度创新这把“亚历山大之剑”,劈开束缚创新的枷锁: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“高速通道”。
本届科交会上,中国科学院“融合点”行动十大成果转化项目、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20个项目签约落地,标志着安徽“沿途下蛋”机制加速运转。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青松直言:“过去科研与产业‘相望难相见’,现在通过科交会平台,技术需求与成果供给能精准对接。”
数据显示,安徽已组建28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、17家新型研发机构,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7%。
但短板依然存在:2023年安徽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(10.12件)较上海(50.2件)、江苏(23.24件)、浙江(18.25件)仍有差距。
迈向第三年,科交会平台聚势效应凸显。本届科交会注册参展单位2051家,其中上市企业127家、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79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40家,奇瑞、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悉数到场。
对此,安徽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正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、建设中试基地等举措补强链条。”
科交会现场,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(安徽)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的启动,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——前者将对接长三角产业需求,后者联合15省市推动技术要素跨域流动。
在皖南青山碧水间,休宁县正以“小而精”的姿态书写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独特篇章。
这座以“状元故里”闻名的古城,展台上昌辉股份的汽车组合开关、奥特斯精密注塑件吸引着奇瑞等车企的目光。
作为全省9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之一,休宁锚定“首位产业”全力突围:4条铁路、5条高速公路构筑的“三小时配套圈”,直抵上海、武汉、合肥等汽车产业高地;与合肥建投、德贵资本共同设立的10亿元智能制造基金,深度参与全省新能源汽车主题母基金,精准捕捉长三角产业外溢机遇。
昌辉股份负责人在科交会现场坦言:“地理边缘曾是短板,如今立体交通网让我们从‘山城’变身‘枢纽’,合肥整车厂的订单上午下单,下午就能送达生产线。”
这种“主动接轨”的智慧,恰似古徽州商帮“无远弗届”的开拓精神。休宁的“喊话大合肥”战略选择,藏着县域经济的生存法则——
背靠合肥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“大树”,当地培育出5家一级供应商,与合肥科研院所共建制动系统联合实验室。
从地理接轨到技术共生,休宁的突围印证着一个真理:产业链上的每一颗螺丝钉,都能在协同创新中淬炼成金。
“这里就像创新‘路由器’,让技术供需双方快速匹配。”一位参会企业家评价。
展馆内,奇瑞生产线视频循环播放。今年一季度,安徽以76.17万辆汽车产量超越广东,跃居全国第一;新能源汽车占比超40%,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62%,折射出产业结构的质变。
海螺集团“AI+水泥建材大模型”已应用于质量管控、生产优化等40余个场景,使熟料标准煤耗下降2.3%;全球首台台式冷镜电子显微镜可观测冲锋衣涂层纳米结构;仿生螺旋机器人能抓取从蚂蚁到10公斤哑铃的多样物体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安徽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三,人工智能产业排名升至第五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%。
作为安徽创新生态的“标杆载体”,科大硅谷此次携47家片区企业参展,覆盖量子信息、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。
合肥幺正量子的多光子纠缠源系统、合肥墨测科技的地磁量子磁力计、梦克斯航空的碳纤维火箭整流罩等国货“黑科技”集中亮相。
其中,国镜仪器的国产台式冷场扫描电镜已应用于法医鉴定、半导体检测等领域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。
但挑战犹存:安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仅为广东的1/3,专利授权量(14.3万件)较江苏(44.7万件)、浙江(38.2万件)仍有差距。
赛迪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指出:安徽持续发力智算建设和技术攻关,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产业资源,形成合肥“中国声谷”、蚌埠“中国传感谷”等产业集群,从多项指标来看,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巨大。
展览设置科技引领、产业创新等6大对接区,聚焦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、新材料等“617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;专项活动中,“人工智能+”场景对接促成华为低空经济业务全景、科大讯飞AI+医疗等案例落地。
在生态赋能展区,科大硅谷携47家片区企业参展,量子信息、低空经济、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硬科技产品密集亮相:
合肥幺正量子科技的多光子纠缠源系统实现量子通信技术突破,合肥墨测科技的地磁量子磁力计刷新探测精度极限,合肥福晴医疗的无液氦磁共振系统破解医疗设备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47家参展企业的87件展品中,23项属于首发首展,89%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
这些“科技苗木”的茁壮成长,得益于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生态: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破除转化障碍,“双创汇”活动促成401个项目落地,科技大市场实现“一次登记、全网联通”。
路演区内,科技项目经理人为初创团队对接资本;金融展台前,“研发贷”“人才贷”产品吸引企业咨询;人才驿站中,合肥“养人计划”政策详解引才留才……这些场景勾勒出安徽创新生态的全景图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113家,平均每天诞生10家高新企业。
支撑这一活力的,是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生态体系:依托“科大硅谷”建设场景创新示范区,遴选发布机会清单;组建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;推动科技大市场线上线下联动。
正如科交会组委会负责人所言:“科交会已成为安徽创新生态的缩影,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、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抓手。”
医疗创新展台见证生态之力。中国科大附一院展出的“儿童麻醉诱导舱”,通过播放动画引导患儿自主佩戴面罩,预计2026年投入临床;“一氧化氮智能治疗室系统”突破ICU场景限制,已进入Ⅲ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阶段。
该院心脏外科医师李一鸣表示:“从实验室到病房,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提供了关键支撑。”
这种生态的开放性更显格局。香港理工大学合肥研究院、清华猛狮飞行汽车研发中心等项目的落地,印证着“乔木参天、灌木茁壮、苗木葱郁”的创新森林生长逻辑。
正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(安徽)规划所示:“让沪苏浙皖的创新要素,在更大范围流动融合。”
作为本土科技企业代表,科大国创发布智能体平台及科创星云大模型。该平台可集成DeepSeek、Llama等国内外大模型,在运营商、电力、政务等领域实现定制化应用,覆盖在线个场景,解决问题准确率提升30%,响应效率提高40%。
其科创星云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(备案号Anhui-KeChuangXingYun-2),成为安徽首个聚焦行业垂直场景的备案大模型。
“我们聚焦企业真实需求,让AI从‘炫技’走向实用。”企业技术负责人强调。
当暮色笼罩滨湖会展中心,参展商仍在洽谈;场馆外,科学岛的“人造太阳”持续刷新运行纪录,量子大道实验室灯火通明。
从三届科交会的主题演进,可见安徽创新的战略定力:首届夯实基础,第二届深化“四链融合”,第三届聚焦生态赋能。此间,安徽用三届科交会的坚持,将“藏宝图”变为“实景图”。
这种“一任接着一任干”的接续奋斗,让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。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:“创新是耐力赛,安徽正在每个火种都有燃烧的氧气。”
站在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的新起点,安徽正以科交会为支点,撬动更大发展势能。
当飞行汽车从展台驶向天空,当“机器化学家”在实验室自主优化实验,人们看到的不只是科技突破,更是一个省份以创新重塑竞争力的决心。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举报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